本报记者程晖
【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虽然占比极少,但代表着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极限高度。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具有特殊成长规律。一般来说,越早发现、越早培养,越能成大才、担大任。我国有亿在校学生,仅按国际通行的1%的识别门槛,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潜在规模近300万。
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早发现、早培养?日前,按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关键小事”调研攻关活动有关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选取这一主题,先后赴有关地方和高校开展实地调研,日前,又邀请了国内几所科技高中的负责人开展专题座谈。
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好奇心探求欲
“教育应该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应该给孩子们带来自信和快乐,我们的科学教育工作,基本上是带着学生在玩中学,激发他们的兴趣。”北京第八中学科技办公室主任高颖介绍说,在北京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八中建成200平方米的生物技术中心,这里成为喜欢生命科学的学生的天地,周末都会有学生来学习。另外,校园里开辟了一块田地,学生们在这里进行土壤改良,尤其对于城市学生来说,他们非常感兴趣。“这些年我们带学生走南闯北,最远去过南极,去过南极的那批学生现在发展得都非常好。”
“科技教育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硬件建设,包括专业实验室建设等;二是软件资源,即帮助学生去找平台、专家资源。我们经常组织一些院士面对面活动,这些科学家的品德和人格魅力,也许就在一次活动中影响和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真正的兴趣,最后变成他们一生的追求。”高颖说。
“我们学校向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专门开设了兴趣潜能型课程,目的是进行单个领域科技知识的深入学习,发掘有一定兴趣特长及潜能倾向的学生,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副校长龚亮亮介绍说,课程涵盖单片机开发、程控无人机、北斗通讯、3D动捕、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深圳科学高中党委书记罗诚说,深圳科学高中创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理创课程体系,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创新性课程组成。学校成立了无人机社、机器人社、模型社、编程社、3D建模社团等学生社团65个,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100多门校本选修课,其中就包括了Python创意编程、人工智能运用与发展、飞行器原理与制作等多门科创类专题校本课程。
整合资源强化实验教学
记者发现,参加座谈的多所科技高中都是国内知名大学的附属中学,在教育资源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我们有两种做法凸显科学教育,一是特别重视实验技术训练;二是确立信息科学的中学基础学科地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科技高中校长周飞说,“我们依托同济大学14个理工院系,让学生在三年内总计有两周时间进入同济,采取‘跟教授、跟团队、跟项目’的方式,从情报收集、开题论证、实验分析、中期评估到结题报告,让学生经历最真实的科研过程、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工程动态、获得最直接的科研体验。当然,为了教学方便,我们也建设了一批科学教育的实验室,如自行车创意实验室、轨道交通演示实验室、汽车拆装学习工场、航天器轨道模拟计算实验室等。”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科技高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利用寒暑假聘请同济教授来校上课,开展工程素养和信息素养培育;另一方面赴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同济智慧农场开展“现代农业”专题科创等活动。“我们通过测试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态度、发展方向选择、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学习意愿等方面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周飞介绍。
“我们依托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市海洋渔业局等单位持续深入开展海洋教育。”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校长詹功祚介绍,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在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上积极探索,率先开发了“海洋意识教育系列”学校课程。学校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建设了600多平方米的海洋贝类馆和海洋珍稀物种馆。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海洋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海洋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海洋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
“我们还开设名家进校园的‘科技大讲坛’活动,引导学生追‘科学之星’。至今已有杨振宁、丁肇中、斐里德·穆拉德、理查德·赫克、布鲁斯·博伊特勒等5位诺贝尔奖得主,15位院士走进我校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或开设科普专题讲座。”詹功祚说。
健全机制畅通创新人才早培养的“绿色通道”
与会的科技高中负责人普遍认为,仅仅依靠中学本校的师资力量系统开发拔尖创新人才课程存在较大难度,难以形成拔尖创新人才的系统化培养体系。另外,教师编制不够是多位校长提出的共性问题。
罗诚说:“发展科技教育,老师是关键。目前按照高中1∶标准‘一刀切’核拨教师编制,普通学校和特色学校都是一个标准,国家课程的老师本身人手就十分紧张,很难协调出编制来招聘科技教育方面的老师。”
湖北省宜昌市科技高中副校长龚韦韦建议,对高中科创教师单独设编,职称评审上对科创教师给予一定倾斜,这样可以提升科创教师积极性。加大科技高中的科创经费投入,及时更新科创设备。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科技高中校长周洁建议,高校在中学建立学科特色班,做好大中衔接教育培养。科技高中的专业性在于依托大学的支持,直接让学生在大学修课,从事研究,受大学学术氛围的浸润和熏陶。
周飞建议,鼓励双一流大学“孵化”符合自身特色的“科技高中”,建立“大中衔接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绿色通道”,按照“一次选拔,贯通培养”的招生模式,初中选拔进入高中培养后,打通高中到本科、硕士、博士的贯通培养通道。
詹功祚建议,参照国家当年为更好满足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外国语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如今可在具备条件的省市扶持科技高中的办学,在招生、经费、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推进大中小衔接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形成大学牵头、中学为主、小学配合的一条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真正做到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座谈会信息量很大,各位校长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很有启发,下一步将据本次专题座谈会提供的好思路、好建议,把课题报告充实完善好,真正把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这一“关键小事”做深做实,力争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